工控摘要:工业自动化当前工业制造业行业发展的主流,在整体自运化实现的过程中,除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会迎来发展机遇外,生产线的主要执行者,即工业机器人也将迎来腾飞的机遇。
2013年初,富士康在多地暂停招工,而暂停招工的背后无疑与2011年底提出的100万台机器人战略有关。事实上,富士康的机器人计划只是台湾加工型企业挺进"铁甲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在世界各国制造业,机器人队伍正日渐取代传统工作力,尤其在装配、点胶、搬运、焊接等工业领域,已经掀起了一股机器人使用热潮,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已从国际大厂普及到地方性产业。
工业自动化的核心之一是控制系统,采用先进适用的控制系统,可以大力促进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提升机械设备的生产加工水平,可帮助用户提高生产效率,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此外,自动化实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主要执行者将是工业机器人,它将替代产线工人,从事自动化生产工作。
我国目前正从劳动密集型向现代化制造业方向发展,振兴制造业、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生产手段必然要经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变革。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如何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已经成为不少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作为先进制造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装备和手段,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和普及自然成为企业较理想的选择。机器人工作站,特别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不断出现,不仅大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也给用户带来了显著效益,随着企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大,将逐渐成为自动化生产线的主要形式。
国工业制造业在自动化浪潮下的转型发展,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也非常快速,因此,国内工业机器人业界制定了一个年产值达3000亿的目标,来促进其产业发展。中国目前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高端制造业回流,低端制造业转移的现状迫使中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避免制造业空心化。
工业机器人是整个转变过程的催化剂。随着中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制造业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会进一步扩大。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中国到2014年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届时中国将会有3.2万组机器人。
十二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情况
工控摘要:随着机器人的应用逐渐增多,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也迎来全面提升的市场机遇,我国政府也同期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机器人专项将始终围绕国家安全、民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突破制约我国服务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推出更具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产品,积极探索新的投融资模式和商业模式,努力打造若干龙头企业,把服务机器人产业培育成我国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2年4月,科技部发布《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同时,针对机器人领域发布了《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装备,发展和培育一批高技术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核心企业;同时,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公共安全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平台和模块化核心部件等任务。
同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12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国科发计〔2012〕194号印发《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该《规划》分形势与需求、发展思路与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5部分。
2012年5月,工信部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战略性的发展契机。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年增长30%,累计安装量已达5万台。2010年开始,中国工业机器人需求激增,较2009年增长了1.71倍,当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52290台;2011年销售量约22600台,同比增长51%。增速继续保持世界之最。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新装机器人139300台,较2010年提高18%。该协会预计,2014年我国需求量将达到32000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制造大国和工业大国,但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随着国家经济结构逐步开始战略转型,随着人力成本上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自动化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在各种场合代替人类劳动。工业、交通、能源等多领域都越来越依赖于智能自动化技术。目前,工业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在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化工、机械、金属加工等领域,其中,汽车零部件和电子电器占据应用的半壁江山。